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中國入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挑戰和機會

2006年05月09日

今天,聯合國大會選出新的人權理事會成員。由47國組成的新理事會取代原有的人權委員會。在可能的191票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146票,當選為該理事會成員,得票數居亞洲地區當選國中的第八位。

中國的當選,對促進中國乃至世界的人權提供了一個難得而重要的機會。作為一個與眾多國家在政治、經濟、貿易和軍事上有密切關系、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顯著作用的大國,中國擁有潛力,可在佔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中國,乃至在全世界范圍內為改善人權做出貢獻。值此之際,中國人權敦促中國政府和其它成員國發揮領導作用,以確保過去人權委員會的人權政治不再重演。

在競選宣傳中,作為人權理事會的候選成員國,中國特別提到加入了若干人權條約,同聯合國特別機制的合作,參與了許多雙邊和區域的人權交流,並參加了各種人權會議。雖然中國的人權狀況在一些領域獲得了一些改善,中國人權過去17年裡的記錄卻表明,中國對上訪人士、異議人士、宗教人士、民間組織、新聞工作者、律師、維權人士的拘留、逮捕和其它形式的迫害不僅仍在繼續,而且情況更加惡化。

中國人權就中國作為候選國所提交的人權承諾,提出兩點關切:首先,中國政府聲稱,對話和交流才是解決人權問題的主要途徑,但是,這與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多邊體系相抵牾。事實上,雙邊、區域和多邊人權機制(如人權理事會),相互之間並不排斥,這些進程的積極參與必須基於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的人權義務。第二,中國關於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解決人權問題的途徑的立場,破壞了人權的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

從1982年到2006年,中國一直擔任廣受批評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成員國。除了改變組織結構和工作方法,新理事會的成功將有賴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人權理事會成員的政治意願和其承諾。中國人權執行主任譚競嫦表示:“現在是中國超越空洞的口號、展現其真正尊重和促進人權的承諾的時候了。”譚競嫦建議:“中國可以從以下這些具體步驟開始做起:在國內尊重言論自由,促進多元和獨立的公民社會的聲音,以及建立特別的機制來監督對國際人權義務的履行。對於中國和其他人權理事會成員國來說,今天的選舉僅僅是一個開始,真正的考驗將是這些國家是否能積極、透明和全面地參與人權的審定過程。否則,隻是新瓶裝老酒。”

中國人權是由中國的學生和學者於1989年3月創立的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的監督和呼吁組織。中國人權的宗旨是促進在中國實現普世承認的人權標准,並使之受到制度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