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新聞稿
“六四”被通緝的學生領袖致中國政府公開信,要求依法公正對待一同被通緝的學生領袖張銘。
1989年被通緝的部分學生領袖,包括王丹、李錄、周鋒鎖、封從德、吾爾開希、王超華、劉剛、張伯笠、王有才,在“六四”即將來臨之時,聯名簽署致中國政府的公開信,要求中國政府依法對待當年一同遭到通緝、目前正在獄中艱難抗爭的學生領袖張銘。這封公開信指出,張銘因為“六四”被判刑3年,2002年又被國家安全局抓捕,隨後被以毫不相干的經濟罪名判刑7年。公開信同時還指出,這次判刑的過程充斥瑕疵、程式不公。而且有事例證明,中國政府對於曾經挑戰政府的人士,加以種種罪名迫害,不給經濟發展的出路。所以學生領袖聯署的公開信要求,最高法院儘快給予張銘公正、公開的重新審理;這一審理必須允許所有有關證人出庭作證。
張銘1965年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考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1989年的學生市民的民主運動中,張銘是“北高聯”常委,並具體擔任天安門廣場糾察總指揮。中國政府“六四”屠殺學生市民之後,張銘組織領導了一系列的攔堵軍隊和抗議活動,是中國政府最早公佈通緝的21名學生領袖之一。張銘被捕之後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判刑3年,與秦城鐵血漢劉剛一起關押在遼寧省的淩源監獄,遭受過電刑毒打和一絲不挂在雪地挨凍等肉體摧殘。張銘離開監獄以後,在上海成功地創辦了安格民營公司,並且是個擁有許多子公司、相當規模的公司。張銘的親友向中國人權介紹,張銘在經濟上的成功,引起國家安全部門的注意並導致他被捕判刑。
中國人權贊同、支援學生領袖們的聯署信,他們當年共同因為參與愛國民主活動,招致國家專政機關的通緝追捕,現在仍然有人在為此遭受迫害,是完全應該相互幫助援救的,而且這一援救也是符合人權和人道主義的。中國人權希望在全球紀念“六四”十五週年時刻,中國政府能夠對此有所反省,而不是堅持對當年學生的迫害,甚至在他們離開監獄、經濟成功發展的時候還不放過。
中國人權主席(President) 劉青(Liu Qing)
中國人權發佈的報告、聲明、新聞和其他正式文件,統一由中國人權紐約總部發佈。上述文件經由下列二人中任何一人簽名有效:劉青(主席)、Sharon Hom(執行主任)。
中國人大常委會
中國國家主席辦公室
中國國務院
中國最高法院
我們是89年“六四”慘案後中國政府通緝的21名學生中的一部分。張銘是被通緝的21名學生之一,並在被捕之後被判處3年徒刑。在“六四”慘案發生臨近15週年的時刻,我們十分震驚地獲知,張銘在上海又一次被判處有期徒刑,罪名是職務侵佔罪,刑期長達7年。我們並且獲知,張銘強烈抗議,認為這次判刑是對他的第二次迫害,並於2003年11月18日開始在獄中絕食至今。
我們通過張銘的親友和知情人知道,上海市安全局在2002年9月9日,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將張銘抓走。據說指控的具體罪行是“張銘涉嫌計劃爆炸大樓”,但是後來將張銘判刑則是“職務侵佔罪”,這是與國家安全毫不相干的經濟罪名。而且我們得知張銘的審判過程充斥瑕疵,例如一審、二審公訴方的證人沒有一個出庭作證,一個向張銘律師承認自己的證言有出入的控方證人,遭到法院將以偽證罪追究的威脅而閉口不言,法官拒絕已在庭上的辯方證人作證發言等等。另外我們也獲知,張銘曾經被捆綁在床上長達113小時,以及遭受其他的種種肉體精神摧殘。
張銘為了抗議對他的不公正判決,還有要求上級法院對他的案件重新審理,在獄中已經絕食半年以上,體重嚴重下降一度生命垂危。不僅是張銘抗議對他的判決是政治迫害,我們也知道一些類似張銘政治背景的人,處境都相當困難。他們即使刑滿釋放之後,也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國家安全局的警察遲早總會找上他們,毀掉他們辛勤創建的一切。張銘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典型例子,他離開監獄之後只是專注於經濟發展,沒有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或發表政治言論,成功地辦起了擁有許多子公司的安格公司,卻被國家安全局以無中生有的罪名加以逮捕,張銘公司遭到沉重的經濟和名譽損害。國家安全部門的警察似乎在灌輸一個中國道理:公開挑戰政府的人不要想在中國再有任何出路,決不允許這樣的人發展起經濟實力,擁有再次挑戰政府的潛在可能。
我們強烈抗議用這樣殘酷、卑劣的手段,迫害1989年走上街頭的反腐愛國學生。對於當年學生的正義、為國為民的愛國之舉,中國政府應該保證並在實際中切實貫徹,不得再以任何方式施加迫害或剝奪。時值“六四”15週年即將來臨的時刻,我們尤其關切正在以生命爭討司法公正的張銘,強烈要求中國政府在已經以“六四”罪名對他施加三年徒刑的政治迫害後,決不可再次對他進行含有政治因素的迫害。因此我們強烈要求最高法院儘快給予張銘公正、公開的重新審理;這一審理必須允許所有有關證人出庭作證。我們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把握住歷史給予的機會, 確實保障中國的司法機構是嚴格的法治而不是人治,使中國的司法體制加入到世界先進的主流社會。
聯署人:
王丹、李錄、周鋒鎖、封從德、吾爾開希、王超華、劉剛、張伯笠、王有才
2004年6月2日